刘亚东:用互联网思维规范互联网治理
在信息传播数量、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严肃而且紧迫的课题,那就是让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并传达给公众。"
以下为2022年8月29日刘亚东在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素养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让互联网获得了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活动,也在安全、法治、秩序、公平和正义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拷问,对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大众、惠及百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途径便捷化、传播工具现代化,这些构成了互联网思维的物质基础。用互联网思维规范互联网治理,要求我们不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而且在内容生产的源头,铲除滋生网络虚假新闻的土壤。在强化“管”的同时,更要强化“建”,从而提高互联网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水平。
01
对网络虚假新闻说不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全世界的文化生态都发生了空前的改变,媒介素养已然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时,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的最重要指标。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公民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持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然而,我们的公众媒介素养普遍而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一些网民表现出“后真相”时代的显著特征,即倾向于只相信那些符合各自偏好的信息。
总体上说,公众的媒介素养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一方面是公众,另一方面是媒体。就媒体而言,除了各种失实报道饱受诟病,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以及叙事的情绪化表达,也使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专业行为屡见不鲜。诉诸情感和倾向往往比报告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这种状况让一些媒体的报道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并且传播着鱼龙混杂的过量信息。
在信息传播数量、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严肃而且紧迫的课题,那就是让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并传达给公众。
图源:pixabay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真实,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准确地报道事实,就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中不能含有虚假、夸大、猜测、杜撰的成分;不策划、不制造事实或推动事实的发展;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细节,不对事实进行文学想象,尤其不能加入记者的偏见;探究事实真相,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呈现新闻事实。
虚假新闻常常给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带来毁灭性打击,还会极大地毒化社会环境,败坏道德风尚。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在带给人们空前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虚假新闻滋生的温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便捷性、互动性以及低门槛性等,使得虚假新闻一旦传播开来,便很难有效控制。
新闻媒体是服务于公众并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思想平台和信息集散地。在互联网时代,不少网民既为“后真相”潮流推波助澜,又成为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虚假新闻泛滥让人们不堪其扰,并深恶痛绝。减少和杜绝网络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互联网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02
勿以局部真实掩盖整体真实
无产阶级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有着很多重要分歧,但在新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上,双方几乎没有异议。不把真实性当作根本遵循的任何媒体,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无法长久生存。然而,什么是真实?谁来判断真实?怎样衡量真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与美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领域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就“真实“的概念而言,有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本质真实和现象真实、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等不同的界定和判断。
新闻是事实的反映,同时又是观念的产物。事实本身并没有价值取向,但新闻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判。对于同样一个事实,不同媒体、不同记者的报道可能大不相同。
图源:pixabay
新闻的整体真实与局部真实就像森林与树木。森林由一棵棵树木组成,新闻的整体真实也是由一个个局部真实组成。整体真实等于局部真实的总和。众多局部真实组合在一起,才能共同还原出事件或事物的原貌。局部真实是整体真实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局部真实不一定意味着整体真实,而整体真实的确立又必然要求大量局部真实来支撑。
我们追求的新闻真实是整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的统一,这是新闻采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片面客观“”合理想象“等都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整体真实框架下的局部真实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整体真实缺位,局部真实越多,误导性越强,危害性也越大,甚至沦为披着真相外衣的谣言或谎言。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具有复杂、多元、互动、快速、即时等特点。用互联网思维规范互联网治理,尤其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着力发现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演化逻辑和发展规律的事实和真相,从而最大限度地践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03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网络虚假信息治理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也需要新闻媒体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坚持用事实说话、让真相发声,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新闻失真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情绪化宣泄和过度表达。情绪化宣泄和过度表达会严重干扰受众对新闻事实本质的理解和判断。长此以往,媒体和媒体人会逐渐失去受众的信任,最终被抛弃。新闻叙事要心平气和,就事论事,而不能扣帽子、打棍子、贴标签。同时,切忌过度表达,用词要留有余地。若把话说得太满,很容易“走样儿“。
网络新闻中言过其实的现象比比皆是。一种普遍认同的新闻写作规范告诉我们,不要说小偷“大肆盗窃”,他偷了几家就说几家;不要说黑作坊“疯狂造假”,他做了多少斤就说多少斤;不要说落马官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提拔了几个亲戚就说几个亲戚……
图源:pixabay
新闻是事实,而不是概念。概念是从无数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它游离在事实之外。而受众所需要的往往是事实本身,而不是经过抽象的概念。你远离了事实,也就远离了受众。所以,概念化的新闻作品笃定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其实就是在强调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区别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的最主要特征,也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践表达。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不喜欢听别人说教,所以我们最好也不要说教给别人。做新闻同样是这个道理。多摆事实,少讲道理,不要替读者下结论,别把受众当傻瓜。少讲道理或者不讲道理,这是做好新闻的最大道理!
任何事实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记者在传达事实的同时,也就传达了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信息;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信息。用精心选择的事实及其内化于事实中的逻辑说服力,来表达记者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事实就是这样说话的。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才是新闻的力量。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